当前位置: 首页> 农药检测 > 农药科普

牛盾:国际社会关注的几个农业热点问题⑦

来源: 微观三农   时间: 2024-5-21 9:57:19

农业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经济再生产就是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效益,通过物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自然再生产说明了农业的生产对象、劳动对象是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体。它们有自己的繁衍遗传规律,有不同的生活、生长周期。这些特征受气候、温度、湿度、降水、气流、季节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巨大。自然因素不仅影响生物体的生长遗传性状,更能影响农业当季甚至连续几年的生产和收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更多的认识,逐渐地可以利用某些自然因素发展农业生产,或者利用某些方法和条件去回避和减少自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消除大自然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和打击。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和研究如何处理好农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互相交织的关系,如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减少自然风险,把市场和自然给农业带来的双重风险降到最低。其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农业主要自然灾害影响的研究与防控。

 

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安危、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影响到各国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治的稳定。因此,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农业主要自然灾害问题,并积极携手共同应对挑战。防控和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业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缺水能造成土壤有效水分耗减,使农作物体内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遭到破坏,抑止甚至使其凋萎或枯死。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缺水还对家畜和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甚至死亡。所以干旱对畜牧业和水产业也是一种严重的危害。

 

洪涝。分为洪水灾、涝灾和湿(渍)害。由于大雨、暴雨或人为因素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耕地、农作物、家畜禽、水生动植物、房屋等被冲毁的灾害为洪水灾。涝灾是指由于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使农田积水成灾,畜禽舍积水和渔业池塘被冲刷浸泡。湿(渍)害是指由于连阴雨时间过长,雨水过多或洪涝过后排水不良,植物的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导致死亡或减产的灾害。

 

台风。指热带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每年登录中国的台风平均7个,时间在6月至10月,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造成巨大危害。同时受害的还有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因此说台风的危害性极大。

 

低温冻害。指农业动植物生长期内,由于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温度偏低,热量不足,影响农作物、家畜禽、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延迟性冻害),或影响结实、灌浆成熟和动物增重积累(障碍性冻害),使农业减产,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灾害。

 

干热风。气温在30°C以上,相对湿度在30%以下,风速每秒3米以上即为干热风,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干热风的时间在5月至7月份。

 

渔产业自然灾害。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其主要自然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类是气象性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温带气旋、龙卷风、寒潮和海雾。另一类是海洋性灾害,主要有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应该有针对性地研究、探索自然灾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科学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趋利避害,不断降低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

 

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

 

产量损失。比如中国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成灾率50%左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

 

成本增加。在抗灾救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农业生产资料或发生相关费用,必然增加生产成本。

 

设施破坏。受灾过程中,农田、渠道、机耕道、水坝、堰塘、温室、桥梁、涵洞、渔船、渔港等都可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甚至完全损毁。

 

影响布局。影响到种植和养殖计划与产业的优势布局,使有关部门不得不调整生产结构,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的思考

 

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比如近年来,台风异常发生和局部地区突发性强降水、暴风雪等引发的突发性灾害明显增多。

 

灾害发生时段异常。比如台风登录时间提前(早两个月),早霜比常年提前10天至15天。干旱在一年中连续在一个地区出现3次,低强阴雨出现持续时间长,降水量超出常年的现象。

 

灾害发生区域异常。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川渝百年一遇的特大夏伏旱,以前没有过,这一次不仅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损失较大,而且在重庆部分地区干旱成灾甚至超过100天。

 

灾害影响加重。比如粮食生产:2004年因灾害损失610亿斤,2005年损失690亿斤,2006年损失894亿斤,2007年达1079亿斤。

 

动植物疫情、病虫害加剧。比如:随着冬季气温升高,病毒和菌源越冬基数增加。台风和洪涝为动物疫病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提供了条件,加速了传播蔓延。

 

农业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与灾害的防控措施

 

农业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预案不完善,救灾支持能力有限,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薄弱等。

 

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从大自然获取繁衍生息的营养和物质。大自然给予人类恩泽。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局限性,人类还不能完全消除大自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心,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大自然,而不轻言改造大自然,更不能随意破坏大自然。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世界各国应通力协作,共享信息、共同筹措资源和分享农业防灾减灾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版权所有: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网站维护制作:河北省农业信息中心
冀ICP备06019716号-5 | 网站标识码:1300000031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77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